到蜀后记途中经历
雍陶〔唐代〕
剑峰重叠雪云漫,忆昨来时处处难。
大散岭头春足雨,褒斜谷里夏犹寒。
蜀门去国三千里,巴路登山八十盘。
自到成都烧酒熟,不思身更入长安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剑门关重叠的山峰如利剑积,积雪和云霭终年漫空笼罩;回忆昨日来时,沿途处处艰难。
大散岭上春雨绵绵不绝,褒斜谷内就连夏日也觉清寒。
剑门关距离国都已有三千余里,巴蜀山路回旋何止八十弯。
自打到了成都酿好了烧春酒,便再不想踏上返回长安的漫漫路途。
注释
剑峰:形容山峰形状如剑,似指剑阁县东北大、小剑山诸峰。
雪云漫: 复盖着积雪,笼罩着烟雾。
处处难: 指从长安到成都,一路高山积雪,烟笼雾绕,险阻重重,行旅艰难。
大散岭:因大散关而得名,为秦蜀交通孔道,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南。
褒斜谷:又
创作背景
这首诗应当是作者晚年返乡后的作品。雍陶长期在外地生活,中年以后思家心切,大中(847年—860年)末年,幸得放了简州(治所在今四川简阳)刺史,从长安南返,异常快慰,沿途吟咏不少,此篇作一总结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秦似.唐诗新选.湖北人民出版社.1990.06.1013-1014
2、
缪钺,张志烈主编.唐诗精华.巴蜀书社.1995.06.770
简析
《到蜀后记途中经历》是一首追忆回蜀途经险阻、抒发首丘之思的诗。首联上句总写入蜀路途的艰险:如剑山峰,重重叠叠,积雪皑皑,绵延不断。下句由“忆”生发,点出“处处难”三字,引出颔颈二联:颔联点出自春至夏,在行途中之所见,险关多雨,危谷夏寒。选取大散岭、褒斜谷两地,写其春雨飘洒,泥泞难行;山高水险,夏日清寒。颈联扣“远”“曲”二字,写京、蜀二地,遥遥三千里;蜀道回旋曲折,足足八十盘。此二联写其千难万险,无不令人心惊魄动,无不叫人抚膺长叹。末二句暗点主旨:要回归故园,抒写自己热爱故乡,淡泊宦情的感慨。此诗以蜀道之艰险,暗寓宦海风波,含蓄地表达了对险恶官场的厌倦,抒发了对故园的眷恋之情,十分可贵。此
登楼
杜甫〔唐代〕
花近高楼伤客心,万方多难此登临。
锦江春色来天地,玉垒浮云变古今。
北极朝廷终不改,西山寇盗莫相侵。
可怜后主还祠庙,日暮聊为《梁甫吟》。(梁甫 一作:梁父)
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
李翱〔唐代〕
练得身形似鹤形,千株松下两函经。
我来问道无馀说,云在青霄水在瓶。(无馀 一作:无余;青霄 一作:青天)
选得幽居惬野情,终年无送亦无迎。
有时直上孤峰顶,月下披云啸一声。
蝜蝂传
柳宗元〔唐代〕
蝜蝂者,善负小虫也。行遇物,辄持取,卬其首负之。背愈重,虽困剧不止也。其背甚涩,物积因不散,卒踬仆不能起。人或怜之,为去其负。苟能行,又持取如故。又好上高,极其力不已,至坠地死。
今世之嗜取者,遇货不避,以厚其室,不知为己累也,唯恐其不积。及其怠而踬也,黜弃之,迁徙之,亦以病矣。苟能起,又不艾。日思高其位,大其禄,而贪取滋甚,以近于危坠,观前之死亡,不知戒。虽其形魁然大者也,其名人也,而智则小虫也。亦足哀夫!